近年来,同江市依托肥沃的黑土和区位优势,大力发展特色农业,通过“观光采摘+商超直供”双轨模式,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,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“莓”好时光。从传统种植到农旅融合,同江正用“小草莓”撬动“大产业”,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走进街津口赫哲族乡卫国村温室果蔬大棚,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草莓清香。棚内暖意融融,一垄垄草莓藤蔓舒展着翠绿枝叶,“苏丹红”等优质品种的果实缀满枝头,饱满红润的果实在阳光下折射出诱人光泽。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穿梭其间,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。
游客连连称赞的草莓背后,是卫国村全村上下敢闯敢试的探索实践。村党支部书记薛金昌带头攻坚,牵头建成7栋温室大棚,从品种选育、日常管护到采摘分拣、市场销售,全程主导把控,更依托“党支部+农户”模式串联起完整产业链条。目前,基地培育的4个优质草莓品种通过 “观光采摘+商超直供”渠道外销,年销售额达15万元,直接带动17名村民人均增收3400元。
小小的草莓能长成“致富果”,离不开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的“托举”。从技术引进到品牌推广,乡党委始终是卫国村背后的“智囊团”和“助推器”。2021年,乡党委组织村干部赴山东寿光“取经”,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。温控管理、水肥一体化这些专业术语,从陌生变成了致富密码。今年新增的300棵黄桃树,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卫国村的草莓大棚,是同江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实践。在这片中俄边境的黑土地上,同江正以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,书写着新时代的边疆乡村振兴故事,让“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村美”的图景在边境线上徐徐铺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