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九月,稻浪翻滚,同江镇携手同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,于新发村水稻研学基地温情开启“传承农耕智慧,感悟岁月匠心”传统农耕研学活动。
活动中,来自第一小学的10名学生在老师陪伴和农技员的指导下,走进田间地头,亲手触摸饱满稻穗、体验水稻收割。孩子们在汗水与欢笑的交织中,解锁粮食生长的“密码”,完成了一场沉浸式、有温度的成长之旅,让珍爱粮食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。
签到集结:小农夫的“农耕初体验”
拉开序幕随着“传承农耕智慧,感悟岁月匠心”研学活动开启,10名学生率先进入签到集结环节,为“农耕初体验”做好准备。活动采用“1生1师1农技员”的分组模式,将10名学生分为10组,每组除配备1名老师外,还安排1位经验丰富的农技员,全程负责安全保障与技术指导。学生们以组为单位签到后,领取专属研学任务卡;随后,基地安全员结合生动案例,明确田间实践规则:“长袖衣裤、防水靴是必备装备,镰刀闲置时需套好保护套,严禁挥砍或指向他人。”孩子们神情郑重,认真聆听并点头记要点,为即将到来的田间实践筑牢安全与知识基础。
欢乐热场:丰收舞蹈点燃田间活力
新发村村民舞蹈队身着特色服饰,带来了活力满满的《丰收模特队》表演。欢快的节奏、生动的动作,不仅展现了丰收的喜悦,更让现场气氛瞬间升温。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,期待着活动的正式开始。
田间课堂:知识在指尖悄悄发芽
农耕实践的核心环节——水稻知识课堂,在田埂间生动开讲。新发村老书记井绪安率先登场,为孩子们系统讲解水稻的“一生”:从“育苗-分蘖-扬花-灌浆-成熟”的完整生长周期,到传统农耕种植向现代化种植的发展变迁,让孩子们对水稻种植有了全面认知。随后,农技员化身“稻田老师”,用更直观的方式传递知识。他蹲在田边捧起稻穗,教孩子们识别成熟稻穗:“沉甸甸、颜色金黄,这就是水稻成熟的标志”;接着现场演示镰刀使用技巧:“一手扶稳稻秆中部,一手斜握镰刀,刀刃贴近地面呈45度角,这样割起来又快又稳”。此外,农技员还依次示范了捆稻、脱粒的标准手法,围在一旁的孩子们看得认真,脸上满是跃跃欲试的期待!
劳作体验:汗水里读懂“粒粒皆辛苦”
最令人期待的收割实践开始了!每组成员领取工具后,走进指定稻田。起初还有些生疏,稻秆要么割不断,要么捆不紧,但在农技员的指导下,很快就找到了窍门。割稻、捆稻的动作越来越熟练。大家按照“割3株-捆1次”的节奏,将收割好的稻穗整齐地堆放在地头。稻谷脱粒时,看着饱满的稻谷从稻穗中脱落,孩子们惊呼:“原来我们吃的米饭是这样来的!”汗水浸湿了衣衫,却没有一个人喊累,亲身劳作让“粒粒皆辛苦”不再是课本上的诗句,而是刻在掌心的真实感受。
收获时刻:成长与感动双向奔赴
成果分享会上,孩子们争相举手。“我知道了米饭是怎么来的,以后再也不剩饭了!”“农技员叔叔说每颗稻谷都要经过很多努力才能成熟,我们要珍惜粮食。”简单的话语里,满是最真挚的感悟。驻村书记的总结寄语更是让大家深受触动:“希望今天的体验能让大家记住,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伯伯的汗水,珍惜粮食就是对劳动的尊重。”拿着印有自己名字的研学纪念卡,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收好,最后,全体成员在稻田旁合影留念,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。
此次“传承农耕智慧,感悟岁月匠心”农耕研学活动,为孩子们带来了远超课堂的收获:他们在田间实践中掌握农耕知识、提升动手能力,更在挥洒汗水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,悄然树立起珍惜粮食、尊重劳动的意识。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,让孩子走出课本,在泥土与汗水中真切理解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”;更是一次治愈的成长旅程,孩子们用双手触摸土地的温度,用汗水读懂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真谛,在劳动中收获成长,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力量;同时,共同的田间劳作也为亲子创造了放下手机、共筑独家回忆的温馨时刻,促成了一场孩子与土地、与万物生长的深度对话。未来,同江镇将继续依托本地优质农业资源,策划更多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,让孩子们在持续亲近自然、体验劳动的过程中,健康成长、收获真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