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收过后,同江市广袤田野间掀起了一场秸秆综合利用的“绿色革命”。全市将秸秆禁烧管控与资源化利用紧密结合,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,将昔日让人犯愁的“包袱”变为今日助农增收的“绿色财富”,在保护蓝天的同时,算好了一笔生态与经济共赢的“长远账”。
在青河镇东利村东安屯的田间地头,机械的轰鸣声奏响了秸秆离田的“进行曲”。一台搂草机如梳子般将散落的秸秆归集成整齐的草垄,紧随其后的两台大型打包机“吞吐”之间,便将原本散乱的秸秆捆扎成一个个规整圆润的“黄金卷”,随后,运输车辆有序进场装运,将这些秸秆分批送往指定地点进行综合利用,真正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据了解,玉米收割后,通过秸秆打包机将秸秆进行打包回收再利用,不仅从源头上掐断了秸秆焚烧的隐患,避免了浓烟污染空气,更破解了传统秸秆随意粉碎还田易导致的土壤板结、病虫害残留等问题,为下一季农作物生长筑牢土壤基础。而这些回收的秸秆并非终点,同江市积极鼓励发展秸秆加工,它们摇身一变,经过粉碎、发酵工艺成为牛羊爱吃的青贮饲料,与畜禽粪便混合腐熟后化作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机肥,甚至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生成可供暖发电的清洁能源,每一条路径都让曾经的 “田间废弃物” 焕发出新的经济价值。
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一套系统化、产业化的秸秆治理新模式正在发挥作用。在同江市,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+科技赋能”的创新机制,正推动秸秆完成从“生态包袱”到“绿色财富”的华丽转身。田畴间,机械化打包、粉碎还田等作业高效衔接;车间内,秸秆被精深加工为优质饲料、清洁能源与栽培基料。这套覆盖收集、运输、加工、转化全环节的产业化体系,不仅根治了秸秆处置难题,更培育出一条全新的绿色产业链,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