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秋收工作接近尾声,同江市正抢抓封冻前的有利时机,将秸秆离田还田与秸秆打包工作紧密结合,坚持“离田增收”与“还田利用”双轨并行,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,让昔日的“生态包袱”转化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“绿色财富”。
在同江镇的广袤农田里,深翻犁具正隆隆作响,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新型翻转犁具在田间匀速行进,锋利的犁铧划开沉睡的土地,将表层均匀铺撒的粉碎秸秆与深层的黑土进行充分翻拌融合。随着犁具过处,原本平铺的秸秆层被完整埋入30厘米以下的耕作层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深翻还田。
据介绍,秸秆还田后,经过冬季腐解,将转化为天然有机肥,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、改善板结,增强保水保肥能力,并对抑制土传病虫害具有积极作用。在培肥地力的同时,也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,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。
除了直接还田,秸秆打包离田进行工业化加工,也为其开辟了另一条“变废为宝”的路径。打包好的秸秆被运往同江市木稻秸秆压块生物质有限公司,从农业废弃物转身成为重要的生产原料。
厂房内机器轰鸣,成捆的秸秆经过破碎、压制等工序,被制成一块块高密度的生物质燃料。这些燃料清洁、高效、可再生,可用于工业锅炉、区域供热与民用取暖,成为替代燃煤的绿色能源。这条绿色产业链的背后,是一群像杨龙这样的创业者长达六年的坚守与创新。从单一秸秆处理到多品种综合利用,从零星销售到规模化供应,他们让秸秆的价值得到了全面提升。
企业的稳步发展,打通了秸秆离田利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周边乡镇的秸秆找到了稳定出口,也带动了农户参与离田的积极性,逐步形成“企业吸纳、农户参与”的良性循环。
曾经令人困扰的秸秆,如今通过科学规划和多元利用,正稳稳承载起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重使命。这条“变废为宝”的道路,不仅让黑土地在休养中积蓄生机,也为春耕备播争取了主动,筑牢了明年丰收的根基。







